實用科學的研究應有實用價值

   知識需要經過交互的研究與實做才能創新、累積與進步,因此「學術研究」絕對有其必要。然而基礎科學與實用科學兩者,因為性質不同,其研究的方向與性質應有所不同。實用科學的研究若不能產生實用價值,久之極可能會縮減此一領域的生存空間。
  基礎科學研究的影響可能深遠但實用價值不明顯,「市場價值」不高,因此更需要鼓勵。而且由於外人不易了解其研究成果的價值與品質水準,因此不得不經由同儕來相互評定,學術期刊的審稿方式即基於此。
  實用科學與基礎科學不同。實用科學的發展固然需要借助基礎科學,但其主要目的是在協助解決實際問題,其研究結果應該對某些時空環境下的某些組織或人有實際價值。因此這些實用科學的研究,即使未必需要完全交由市場機制來評定其價值高下,但至少應該讓潛在的「知識使用者」有參與評估的機會。  
  在商管或工程學院的大部分研究,嚴格來說應該屬於實用研究,如果將它們的研究成果依基礎研究的程序來評審,亦即由同儕間互評或由外國的同儕來評審,極可能使大家研究的努力方向與本土產業的需要脫勾。就企管方面,本地學者未必對本地企業的經營管理不了解,而且也常常可以經由授課或演講來傳達專業的知識,但卻很少有人能將自已的學術研究成果講得讓企業界聽懂,或感到有實際價值。
  換言之,許多學者的「研究」與「講課」往往是互相獨立的兩套內容。前者必須配合國際學術界(也不是企業界)的偏好與「思想框架」,後者則必須朝著「接地氣」的方向去努力。大部分能發表的學術研究成果無法對本土企業的經營知能產生作用,甚至也難以讓企業界理解,然而本土企業所面對的問題,卻很少有人深入研究並提出有用的建議。其結果是,上進的學者必須兩面作戰,備多力分,而本土的「知識使用者」卻沒有得到學術界足量的關心。
  實用知識的研究必須針對社會需要做出貢獻,否則整個領域難免會逐漸失去其存在的值。這不僅在企業管理領域中要知所警惕,其他所有的實用科學都應有此一認識。

     ●本文于2016年刊載於《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