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教育消費者

   傳統上都說「顧客永遠是對的」,為什麼現在有人主張要「教育消費者」呢?其實此一做法不僅有道理,而且還可能創造有利的商機。
當產品相對單純,業者行銷手法還未如此複雜之前,消費者採購決策的理性程度應該比較高,因此業者應努力配合消費者的需要來提供適當的產品與服務。但當產品本身日益複雜,加上其附加的服務、保證、維修、保險、分期付款等廣義的產品內涵,使其在價值與成本方面的關係逐漸模糊,消費者要做到理性採購,就不太容易了。況且現代行銷手法千變萬化,創意無窮,甚至在基本動機上根本就是希望弱化消費者的理性程度,進而做出對銷售方短期有利,但對消費者未必值得的決策。
物極必反,所謂教育消費者,就是主張企業應協助消費者更明白產品及其周邊服務的內涵、它們真正的價值,並協助消費者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的是什麼。
企業開始這樣做,未必是為了社會責任或公益,而是想針對競爭者的行銷手法加以破解,免得自己顧客被對方所惑。
但競爭者也必然有回應,於是會針對原先「教育者」的行銷手法,以彼之道還諸彼身。每家企業各自的「教育」重點縱有不同,但眾多企業爭相「教育消費者」的結果,肯定會使消費者更加理性與精明,愈來愈明白這些產品及其附加設計或服務對自己而言是否需要、是否值得;哪些行銷上的做法是真正在傳達消費者所需要的資訊,哪些只是亂人耳目的花樣而已。此一發展結果應屬十分正面。
這讓我們聯想到近來十分紛擾的食安問題。食安教育的責任,究竟應屬於政府、公會、學校?還是應該由消費者自行負責?我認為這其實是真正關心食品安全的業者,可以大大發揮的機會。簡言之,這些有良心的業者,應該結合起來,經由各種管道,用心教育消費者有關食材、添加物、檢驗標準等方面的實用知識,讓消費者看得懂標籤說明、知道如何自行進行簡單的檢測等。這不僅有助提升企業形象,而且消費者食安知能提高後,肯定會加速淘汰不良業者,因而有助於這些重視食安業者的業績成長。

         ●本文于2015年刊載於《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