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乾杯文化

在社交場合,飲酒是十分自然而常見的活動。敬酒是表示禮貌或敬意的一種方式,適量的酒精可以融化嚴肅的氣氛,有助於拉進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
然而「乾杯」或「強迫乾杯」,其背後可能有更多意義,分析之後感到十分有趣。
乾杯的用意之一是公開宣示雙方的友誼深厚,願意為彼此的感情犧牲三萬分之一的生命。在此所稱「三萬分之一」,是假設人的一生可以喝三萬杯酒,超過三萬杯可能嚴重影響健康。因而每一次乾杯相當於消耗三萬分之一的生命。當有人說「我先乾,你一定要乾」時,意思就是「我已為你犧牲了三萬分之一的生命,你如果承認是我的好朋友,你也要做出同比例的犧牲」。如果有人說「我沒有酒量,但因為是你,我一定要乾杯」,意思是說「我已為你犧牲了三千分之一的生命,請承認我是你的好朋友」。
乾杯的用意之二是要爭取能見度。在餐桌上,有些人其實喝得不多,但在勸酒或要求別人乾一杯、乾半杯的過程中,展現出高度的機智與風趣,往往三小時的一個飯局,讓大家感到全程都是他表演的舞台,表示他在爭取能見度上高度成功。相對而言,不喝酒的人常常完全未被別人注意到其存在。不會勸酒或不願意被勸酒的人,通常只有安安靜靜「埋頭苦吃」的份,而且因為有人在熱鬧地表演勸酒,連彼此交談的機會都沒有。
乾杯的用意之三是掩飾大家無話可說的尷尬。這未必代表大家缺乏內涵,但如果都不想討論比較有實質內涵的話題,彼此又沒有熟到可以談論風花雪月、名人八卦時,最好的替代方案是大家乾杯或輪流乾杯。
乾杯的用意之四是權力地位的展現。通常只有地位相對較高的人有權力要求,甚至強迫地位低者在其酒量水準以上乾杯,若後者依照其指示而乾杯,表示願意在自己極痛苦的情況下(冒著醉倒或嘔吐的風險),也樂意臣服在前者的權力地位之下。
過去在企業界(聽說現在有些行業還存留此一「古風」),很多擁有強大購買力的客戶會要求供應商乾杯,甚至說「你們三個,誰最先乾完這三大碗,我就將訂單給誰」,事後訂單也真的給了喝得最多、最快的那一位供應商。這表示買方並未將購買力或在市場上的談判力發揮在對品質、價格或交貨準時等的要求上,而只用在滿足買方個人的權力慾。這對現代企業經營其實也是大有問題的。
我年輕時有不少長輩很坦誠地告訴我,如果想要經商或到政府做官,酒量一定要好,要趁早練習培養。我完全沒有酒量,在很多場合就是埋頭苦吃的角色,然而在旁默默觀察,對乾杯文化背後的道理,也有了一些心得。

●本文于2013年刊載於《今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