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願景變成空談

企業或任何組織的未來發展應有明確方向,因此需要有策略來指導各單位的決策與行動,用意是希望大家的行動能互相呼應協調,不致各自為政。
從策略制定到行動落實應有一套完整的思考程序,包括對未來環境的假設、對本身能力的檢驗等。經由此一程序,不僅有助於制定策略時的集思廣益,同時也有利於事後的檢討、修正與組織學習。
然而若干年前開始流行的「願景」這個名詞卻可能讓大家誤解了策略的本質。願景原本應是組織整體策略構想的「摘要」,是在經過完整的策略分析與制定過程並產生策略方案以後,才歸納成為願景。通常「願景」的文字優美簡潔,在媒體上呈現有助於組織形象的建立,而且由於簡潔,可以隱藏真正的策略意圖。然而許多領導人一方面可能是對「策略-願景」之間的主從關係未能掌握,一方面或許是由於能力有限,無法處理錯綜複雜的決策與資源分配問題,於是只談願景,卻跳過了實質的策略思考與分析。換言之,許多組織的「願景」,其實只發揮了公關文宣的作用,對組織內各部門的各項決策並未產生指導作用。
若欲使策略對各部門的行動產生指導作用,需要相當的專業知能加上深入的分析才能完成。例如當組織選擇策略A之後,研發該怎麼做?行銷通路該怎麼選擇?人力培訓甚至組織劃分的方式的重點應如何?諸如此類,應與當組織選擇策略B之後的做法相當不同。而不同的策略,和各種功能政策、組織方式之間的對應關係十分複雜細緻,加上各別產業的特性相差很大,策略構想及重點又沒有制式的分類,因此這是一項極富挑戰的工作。
實務上有時當面對功能政策或執行方案選擇時,才有機會重新審視組織策略究竟是什麼,或應該是什麼。換言之,策略制定固然在原則上指導了執行上的作法,但當遇見執行面的困難時,也是重新檢討策略的時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就是在說明方向雖然重要,但必須對眼前行動有指導作用才有意義。
由於從策略制定到功能政策之間的關聯是如此複雜,因此傳統上策略管理這門課必須大量使用個案教學,而教授策略課程的教師,也應該在企管領域中有較為廣博的學理基礎。

     本文于2013年刊載於《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