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發者常利用制度修理人

競爭策略上所謂「先發制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先發」者利用「制」度來修理「人」,亦即是利用遊戲規則來打擊後進的競爭者或阻擋潛在的競爭者。
在面對大環境趨勢時,此一做法最為明顯。環境保護、產品安全、勞工權益、智財權保障等都是近數十年來世界上日益重視的課題。在相關社會價值觀念萌芽初期,嗅覺靈敏的大企業就知道這些趨勢可能會大幅改變未來的經營環境,因此一開始就順勢而為,甚至設法加速這些趨勢的形成,並積極參與遊戲規則或法規制度的設計。造成這些因應新的社會關懷重點所設計的法規與制度,往往高度配合這些領先群的規模水準與組織能耐。
後進廠商由於規模小,資金與技術都不足,面對這些法規制度所形成的障礙,更難與這些先進廠商相匹敵,因而在很長的一段期間內,先進者或先發者的市場可以獲得保障。
後進廠商中,比較先知先覺或有能力適應的,在這些法規制度開始形成的初期就經由有效率的「環境偵測」掌握這些趨勢的內容與潛在衝擊,並及早採取因應措施。後知後覺或不知不覺的業者,尤其是規模小、資源有限的,就難免在這些制度或法規下逐漸被淘汰。
在一般教科書甚至學術研究中,多半只強調後進廠商面對環境趨勢或壓力時,應如何有效偵測、及早因應,以及在壓力下如何「困知勉學」,激發出向上提升的潛力。至於先進廠商如何藉著遊戲規則的制定來形成競爭優勢,通常很少著墨,因為玩得起這種「遊戲規則的遊戲」者,畢竟為數極少,一般人不需要知道太多。
然而當了解背後這些競爭思維以後,就會對很多現象出現不同的詮釋。例如,污染防制與綠色生產只有大型業者可以適應;產品安全的要求日益嚴苛,使許多中小企業在這些規定下難以達到合格的門檻;金融機構各種風控及避險制度的要求,使小型業者為了生存不得不進行顯然難以回收的投資;國際通用會計準則的推動迫使所有業者都提升了成本。這些政策或法規當然都具有高度的正當性,但對領先群的策略思維而言,未始不是一項可以強化競爭地位的有效方法。
再向前推想,就能體會我國業者在面對國際通訊協定或軟體規格時的不利處境,也可以猜想到何以美元會長期成為國際收支的工具;第一流的學術論文為何必須以英文發表等等,其背後主導者的策略思維。

●本文于2012年刊載於《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