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式教學也是重要的學術研究活動

上個月本專欄曾指出學術研究為了追求深入,不得不聚焦於少數因素來進行分析探討,然而高階管理課題所牽涉的因素十分複雜,使任何一篇學術論文,都顯得考慮不夠周全,因而無法彰顯其立即的實用價值。該文中也提出,雖然單一學術論文實用價值不高,但它們就像原材料,教師們融會貫通了許多別人的研究成果以後,可以提升本身的思想層次,甚至可以藉以協助成功的高階主管想得更深更廣更遠。因此,原材料的生產值得鼓勵,融會貫通的功夫也不可或缺。
 現在我更進一步主張,互動式教學其實是高階管理學術研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若忽略這一環,高階管理課題的學術研究工作,可以說是尚未完成。
互動式教學(尤其是個案教學)的過程,用最簡單的話描述,就是學生在仔細研讀並分析指定文獻或個案教材後,針對教師的提問,表示自己的看法,教師再從學生們的意見中,提出下一個具啟發性的問題。經由這樣持續的答與問,可以培養學生分析思考、形成具體意見,以及聆聽與口頭表達等各方面的能力。
這是表面上即可輕易觀察到的教學流程。然而,大部分人可能尚未體會主持互動式教學時,教師在傾聽、摘要與不斷提問的過程中,其心智的活動方式。
主持互動式教學時,教師所啟用的心智活動總量極高。在聆聽學生發言時,教師必須一邊聽取與解讀學生此刻的發言內容,同時要從教師過去經由學理、實務觀察,以及授課經驗中所形成的知識庫裡,蒐尋出相關的概念,並將這些概念與當下所聽相互對比,試著藉由這些多重對比,將此一發言內容整理成更有條理的論述,並提出可以協助全班學生朝著更深、更廣角度去思考的啟發性問題。
由此可見,個案教學是高度耗用心智的工作,而且每一次對話「回合」的內容都不盡相同,其辛苦程度與一般照本宣科的講授,不可同日而語。
雖然辛苦,教師在另一方面也有所穫。因為個案議題本極多元,若學生有工作經驗又有自己想法,其發言內容與切入角度肯定千變萬化,迫使教師必須從各門各派的學理,以及過去經由觀察與思考所建構的知識庫中,即時整合出合適的想法,進而提出下一個問題。在這過程中,整合學生之間的意見、整合各項學理的觀點,不僅隨時在高度活化與挑戰教師現有的知識,而且在教學過程中,也啟發了教師對學理產生新的詮釋;或從學生的發言中,發現現有學理的不足,以及這些學理進一步發揮與延伸的潛在空間。
事實上所謂的「學術研究」,其核心的心智活動就是上述這些事。善加利用,不僅可以強化對現有理論的理解,甚至可能發明創造新的架構與想法。其價值與貢獻未必不如「從外國現存理論中推導理論」、「從外國資料庫中分析出統計關連」的學術研究。
 
  本文于2011年刊載於《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