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媒體調查發現,企業主管們幾乎完全不閱讀學術期刊,也不覺得這些學術研究的成果對企業經營有何具體價值。調查單位同時指出,法律、醫學這些也都屬於「專業學院」,但實務界的律師或醫師卻將其領域中的學術期刊視為重要的新知來源。面對這些觀察,直接的反應通常就是「企管學術界應多從事實務界所需要的研究」。然而我卻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學術研究的價值在於「小題大作」,針對特定問題,就少數幾項因素進行深入探討。然而愈高階的管理議題,所牽涉的因素就愈多,從產業趨勢、競爭行為、法令環境、組織設計,一直到財務調度、品牌戰略,甚至還包括人性、組織文化與組織內部政治問題,在真實世界中,不僅都必須納入考量,而且這些因素往往都彼此糾結、互相影響。因此在高階管理的領域中,沒有任何單獨因素可以解釋這些複雜的現象或解決問題。這是學術與實務必然出現差距的最重要原因。在企管領域中,比較接近操作面的部分,例如消費行為研究、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各種量表設計、資產評價等,學術研究成果其實還是頗受實務界重視的。
第二,很多學術研究必須觀察真實世界的運作或訪問實務界人士。醫學研究的許多資料是來自醫療或用藥的經驗;法律相關的案件與法條也都是公開的資訊。學術研究者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公開或未涉機密的資料,進行學術探討,而其研究成果也可以讓所有的實務界分享。然而在企管領域就完全不同。企業界為了生存競爭,分別發展出許多在管理上有立即實用價值的方法,這些方法(包括制度或解決問題的經驗),雖然未必完美或可一體適用,但通常也頗有值得參考之處。但問題是,大家是否願意將其辛苦所獲得的「know-how」經由學術研究,忠實而完整的公開給同業參考?許多有規模的管理顧問公司,其實也研究出一些有實用價值的管理方法或資料分析技巧,但這些都是他們的「生財工具」,肯定不願意拿出來和大家分享。學術論文是必須公開的「公共財」,因此不得不只討論可以公開的部分。而可公開的部分,通常只對觀念有指導作用,卻難以產生立即的實用價值。
雖然如此,企管學術研究還是有其間接的重大貢獻。研讀了大量看似沒有實用價值的學術文章,可以使教師的思想層次超越實務界的老手,甚至可以協助這些成功的高階主管想得更深更廣更遠。換言之,學術研究的成果就像是原材料,教師們將之融會貫通以後,才能提升教學的水準。原材料的生產值得鼓勵,融會貫通的功夫也不可或缺。
●本文于2011年刊載於《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