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當年的基礎功夫

   這些年來我一直在推廣個案教學,到處介紹個案教學的優點。其實除了「互動討論」之外,還有許多學習方法,不僅更紮實,而且在年輕時更有必要。
我在高中時有三位老師,他們的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對我後來的學習與思考有很大的幫助。
第一位是教本國歷史的劉昌洪老師。他的方法是講課和抄筆記,乍看之下似乎與其他老師並無不同,但回想起來,其實十分細緻。他課前先將每一章的內容,整理成層次分明的大綱,上課時在說明或講一段「故事」之後,再用典雅的文句,就其在大綱中的層次,簡要寫在黑板上。因為每月要小考,我們必須逐句抄錄並全文背誦。此一做法的最大好處是讓我們學會了如何將長篇文字整理成條理分明的「知識體系」,這種方法或能力對上大學以後許多科目的學習產生了很大的正面作用。第二個好處是這些大部分由史書摘錄下來的典雅文句,在背誦之後,多少可以提升我們中文寫作上的「文化成分」。第三個好處是摘要的文字精簡而條理分明,將來聯考時,看到題目後不必重新摘要整理,即可作答。
第二位是教中外地理的佘其玉老師。她的方法,一是將課本內容整理成大綱,但黑板上只有大綱及關鍵詞而無文句;二是要求學生依課本內容,繪製地圖。大綱可以直接寫在課本空白處,每次快速回顧,自然可以將這些關鍵詞系統化地在心中再次加深印象。這種方法也可以轉移到其他科目的學習上。繪製地圖是學習地理必要的基礎功夫,學生依課本中的每一段內容,在自己手繪的地圖上標記出山川、河流、城市、鐵路、產地等,印象極為深刻。
第三位是高三英文的婁子豐老師。他系統化地整理出「發音方法」及「英文文法」的原則與例外,將我們過去幾年荒疏的學業在一年之中補救回來。可以將這些整理成可以一年之內教完的原則大綱,真不簡單。
劉老師和婁老師在當時是補教界名師,外界聲望很高。然而在面對校內我們這種「放牛班」時也毫無鬆懈,其嚴謹敬業的教學態度,讓大家由衷尊敬。
人生每一個階段的學習都有其作用,中年以後,從前學的歷史和地理,或許已經忘了大半,甚至也從未真的用過。然而我們被要求的學習方法,例如一面聽講同時摘要整理出筆記的功夫、聽講或讀書時歸納成層次分明大綱的能力、圖像化學習與思考的習慣,以及從大綱中去記憶並快速連結內容的做法,卻是終身受用不盡的。
下過這些功夫再來「翻轉」,效果應該更好。

 ●本文于2016年刊載於《今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