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農村裡的學習

上個月本專欄曾提出「上課不討論影響國家競爭力」,並談到美國從小學開始就大量運用師生間互動討論的教學方式,並進而影響了學生未來的溝通態度、技巧,以及決策風格。
此項觀察與感受,部分來自我四十幾年前到美國農村參訪的見聞。我的學校(尤其是伊利諾大學)為了讓外國學生認識「真正的美國生活」,常在假期中安排我們去各地美國家庭做客幾天。我年輕時積極而有活力,對這些參訪活動幾乎無役不與,報名參加過很多次。
其中一次是到伊利諾州的一個人口僅千餘人的農村Mazon。我們有兩天時間參觀村裡中學的上課,以了解一下他們上課和學習的情形。
中學規模很小,全校學生裡準備讀大學的只有一、兩位,其他人都希望畢業後早日成家,然後留在附近務農或到工廠上班。
我旁聽的課程中,有一堂是美國歷史,將近二十位學生選課,當天的主題是南北戰爭。我原本預期教師會像台灣中學的歷史老師一樣,來一場講課,但結果發現竟然九十分鐘下來,全都是師生之間,以及同學之間的互動討論。
教師一上課就從「南北戰爭的原因為何?」「戰爭的影響為何?」破題,然後大家就環繞著這些題目進行討論。過程中,教師輕鬆回應、簡單追問、要求澄清;同學間也是誰想發言就發言,互相補充、互相質疑,態度大方自然,頗有自信。
我對這主題沒有研究,不知他們討論內容的完整性與深度究竟如何,然而下課前教師似乎也沒有提出標準答案,主要工作只是隨時歸納整合一下學生的發言內容。
他們的課本很厚,事實資料的陳述相當豐富,但和我們的歷史課本不同的是:沒有分條列點告訴讀者「五大原因、六大結果」之類必須記憶的內容,似乎課本只是提供學生思考分析的素材而已。
許多學者常走訪世界知名學府,但我卻在美國農村裡看到了令我感受深刻的教學方式。它和大家熟知的台北美國學校等級完全不同,因此我相信,這種上課方式在美國應算普遍。
以開放心態聆聽、以理性態度表達、不斷嚐試獨立思辯,人民從小培養的這些能力與習慣,也是實施民主制度的基礎。
當年這些中學生,現在應已不記得「南北戰爭的前因後果」究竟是什麼,甚至在他們一生中,這題的答案也沒有什麼幫助。然而在校的這種學習過程,對他們的各種能力,卻產生了更多正面的作用。

本文于2013年刊載於《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