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解決問題中自我成長

        讀書可以吸收新知,但善加利用「解決問題」的過程,其實才是建構自己知識體系更佳的途徑。      
        媒體指出國人閱讀書籍的習慣已日益式微。但除了讀書之外,對經營管理或所謂做人做事而言,每天從對話、觀察,以及解決問題的心智經驗中學習,會創造與讀書不一樣的價值。這對已有一定知識基礎,且生活經驗與工作經驗豐富的人來說,尤其如此。甚至可以說,若缺乏此一過程,不太可能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例如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必然會遇到形形色色的長官或同仁。如果這位年輕人有能力和習慣去觀察每個人的行事風格並進而推敲其背後的想法與邏輯,然後在心中模擬,如果當自己面對此一情況時,會怎麼想或怎麼做,並用心去比對各方做法的優劣,肯定會有快速的進步。如果能努力掌握機會虛心請教別人所主張做法背後的理由,就更能在心智與思想上產生只靠讀書所不能得到的學習效果。      
       對主管們也一樣。當同仁有事來請示時,這位主管應該自已先構思出初步答案(該怎麼做,為什麼要這樣做),但不回答,卻請這位提問者試著提出他自己的想法與建議。在引導、比對、切磋雙方想法之後,主管再整合出更高明的想法。這樣就能使自己持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考慮得更深更廣。        
       同理,主持會議時如果能專心聆聽每一位同仁的發言,並請他們說出其想法背後的道理,再設法整合出能夠包括各方考量的方案,則不僅使決策更周詳,而且不致於因為長期依據自己的定見來快速裁示,而造成自己知能的停滯不前。這樣對同仁的參與感及知能成長當然也極有幫助。      
       自然科學需要以現有理論為基礎,持續進行嚴謹的研究才可能有所突破。但在社會科學或至少在企業管理方面,不斷的「實踐」與「反省」,才能活學活用或「內化」已有的知識,甚至創造新的知識。      
      養成這種能力與習慣後再來讀書,才能做到「與作者對話」,並進而將以文字呈現的知識,轉化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 

       ●本文于2019年刊載於《今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