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教學與學理的雙向關係

   教師對學理的掌握程度是確保個案教學品質的必要條件。而長期用心從事個案教學,也會使教師對學理產生深化、活化與內化的作用。
對學生而言,吸收學理知識最有效的方式是讀書而不是個案教學。個案教學是主要是希望經由討論,提升學生在「聽、說、讀、想」方面的能力。個案教學的教師,除了本身必須在這些能力以及邏輯思考上有一定水準之外,當然也要熟悉主持與引導討論的技巧和方法。
然而近年來,我在各種場合開設「個案教學方法」課程以後,深切感覺影響個案討論水準的最關鍵的因素是教師對相關學理的理解深度與內化程度。因為討論過程中,學生意見五花八門,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提出建議,其內容有些極有創意與可行性,有些雖有道理但完整性不足,有些則不合常理甚至存在謬誤。教師必須針對這些意見,即時摘要、回應、整合,並提出後續的引導問題。而教師發言內容與所引導的思考方向是否能讓學生接受、「服氣」,甚至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關鍵繫於教師對此事想法的正確程度。而「正確程度」當然與教師的學術基礎有絕對關係。
若是單向式講課,教師可以在課前針對上課主題充分準備,而且課堂上學生可以提問或提出不同見解的機會很少,因此對教師「功力」的測試壓力不大。個案教學則完全不同,因為當學生(其中甚至包括許多有豐富實務經驗的學員)提出意見以後,全班同學都在聆聽思考,也都在試著形成自己的想法,這時教師若無法有效回應,或歸納與提問背後的觀點不夠高明,則教師「引導討論」、「啟發思考」的作用肯定就大為減弱。
此外,本文想強調的另一個觀念是:個案教師在每次回應的當下,必須從自己腦海中努力蒐尋有關的道理來協助整理或支持本身的思考、論述與提問,此一過程是教師深化、活化與內化本身學理素養最有效的方式。因為教師未必能將過去所學的許多抽象學理常常記掛在心頭,時間久了甚至還會忘了它們的存在。然而在個案教學過程中,為了要回應學生的意見,教師不得不隨時進行上述蒐尋與整理的心智活動,並進而驗證這些學理在特定議題上的可行性與侷限性。久而久之,不僅可以對學理在實務上的應用價值有更深刻的體會,而且也能強化學理與自己思想的連結,甚至也可能因此而想到在學術研究方面創新且有實務意涵的議題。
教學、研究、實務,以及學理的內化、教師的自我成長,是可以如此互相結合的。

        ●本文于2014年刊載於《今週刊》 

組織能力與組織動態能力

   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之一是組織獨特的能力。除了個別成員的能力之外,組織還需要經由合理的分工與整合來形成屬於組織的能力,而通常所謂的「SOP(標準作業程序,包括應變程序、決策權責歸屬、資訊傳遞責任等)就是表現組織能力的一環。然而SOP不是一成不變,管理者必須配合環境或任務的改變,持續將SOP加以修正、強化與精進。而創新、設計、修正,以及落實SOP,都需要更高層次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稱之為組織的動態能力。
這些觀念可以簡單介紹如下。
小餐廳的成功與廚師個人的廚藝高度相關,但若想擴大經營規模就必須建立團隊,有了團隊才能發揮整體的力量。此外如建築師的創意、科技研發、藝文表演等也都必須設法將個人的才華轉換為組織的能力,才可能形成較為持久的競爭優勢。而所謂「建立團隊」、「能力轉換」等,除了要提升成員的技術或能力之外,還必須將任務進行合理的分工與整合,使一群即使才華並不特別出色的人,可以經由分工合作而表現出令人讚嘆的成績。
生產線上的分工相對比較單純,而較為複雜的服務業或較具有創意的工作,其分工與整合的挑戰性更高。分工之後,由於每個人所要處理的只是整體任務的一小部分,因此在工作流程設計上就一定要交待得十分明確具體,每個細項流程間的銜接與時間進度上的掌控也必須極為精準。有了完整可行的SOP,屬於整體組織的「組織能力」就有了初步基礎。簡言之,SOP是組織分工合作完成任務的程序,也是組織能力之所在。
有些企業從經驗中自行發展或從外部學到一些SOP,並努力落實,確實可以在短期內形成競爭優勢的來源。然而實施過程中未必全都順暢,而且任務內容也會隨環境或策略而改變,因此任何SOP都必須持續修訂。而運作中出現在工作銜接、權責劃分,以及執行成果上的各種問題與困難,都會對修訂與精進SOP的方向有所啟發。
想要擁有持久的競爭力,除了領導人的遠見與能力之外,企業必須將上述從「認知外界變化與機會」一直到「創造、修訂、落實SOP」的過程加以制度化,並將進行此項任務的權責明確歸屬,然後才能逐漸發展出屬於組織的動態能力。若無此能力,則難逃一再重複口頭檢討的宿命。
台灣創業家多半是從研發、產銷到談判的全才,加上聰明、反應快,最擅長於「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見招拆招」,因此不太重視上述組織動態能力的建構。這或許是我們企業成長很容易就到達瓶頸的原因之一。
 
●本文于2014年刊載於《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