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憲法

民營企業初創時,大部分都屬於家族企業。為了提升規模與競爭力,其中許多會逐漸晉用非家族成員的專業經理人,也經由股票公開上市而引進了社會大眾的資金。當然最理想的是既重用專業經理人,同時又有公司治理以保障投資人的經營模式。
這些企業遲早要面對接班問題。如果家族徹底退出,由專業經理人和外部投資人全面接手,固然也是方案之一,但如果領導核心全部由與創業家族無關的各方人士組成,則企業的穩定性與長久心勢必面臨考驗。若家族準備世世代代與此一企業維持健康且互利的關係,則雙方的權利義務必須明確界定與規範,而規範的對象其實不是企業,而是掌控的家族。高瞻遠矚的企業創辦人即使目前健康情況良好,一切業務都在掌控之中,也應未雨綢繆,及早構思甚至制定這些可以稱之為「家族憲法」的規範。
家族憲法大約應包括以下事項:
首先最基本要決定的是家族與所創企業長期中的關係。家族可以在經營上深度介入此一企業的經營,也可以為了靈活運用資金掌握各種投資機會,而將角色定位為純粹的投資者。
其次,若要深度介入,家族成員應有哪些行為準則以確保創辦人的理念與形象可以發揚光大?如何發揮家族參與經營的正面效果?
第三,股權在子孫之間如何分配?經營權力如何分配?後者的意思是:每一世代應經由什麼程序從家族成員中選出最合適的人來領導此一企業?「捍衛與執行」家族憲法者的人如何產生?權利義務為何?
第四,如何保障未參與經營的後代子孫之權益?「贏者全拿」當然是方案之一,但這樣一來,為了追求勝出,親人間的矛盾與衝突肯定大幅升高。
第五,家族成員在企業中任職,其角色與中人數應如何適度規範以確保非家族成員的公平發展機會?
第六,應設計哪些機制以確保「憲法」的穩定與彈性,以免創業者離去不久,家族內部即陷入紛爭,不僅嚴重影響企業營運與形象,而且手足失和,亦非開創事業的先人所樂見。
有些創業家在經營管理上可以徹底做到傳賢不傳子,甚至將絕大部分股票捐做社會公益,然而還有更多創業家,希望自己勤苦一生所創事業能世代傳承,可以從家族外吸引最優秀的專業經理人及大眾資金,內部則子孫團結合作、相親相愛,同時也都能長期分享創辦人努力開創事業的成果。
欲達此一境界,極不容易。「家族憲法」或許是可以採行的第一步。

本文于2012年刊載於《天下雜誌》

個案教學需要堅實的學理基礎

有人誤以為主持個案教學十分輕鬆,其實正好相反,個案教學是最需要全神貫注,也是最傷神的教學方式。
如果個案教學只是「學生分組報告」,或「學生分組辯論」,教師當然不必太傷腦筋。然而這些方式固然有助學生的自我學習與成長,但教師所能提供的協助,只在於報告或辯論結束後幾分鐘的講評,可以發揮的空間以及所能創造附加價值十分有限。
多年以來,我所運用的教學方式(其實也是世界管理教育的主流教學方式),是教師與學生一問一答的密集互動-學生針對教師的提問作答,教師再針對學生的答案或想法,提出進一步的問題,讓發言的學生或全班同學一起來進行更深入或不同角度的思考。近年來,為了推廣個案教學,我也在博士班、EMBA,以及企業家班開授個案教學法的課程,並以現場錄影,逐句回饋的方式,來解析與檢討學員們的個案教學過程。
個案教學的道理不複雜,可以觀察到的教學過程也很容易複製,然而在實際教學時,教師最大的困難在於:第一,當學生針對問題,提出一項教師未曾聽過的想法或建議時,教師當下應如何回應;其次,若兩位學生想法不同,卻似乎都各有其道理時,教師應如何整合,甚至如何運用持續提問的方式讓大家體會到各方意見的推理過程與前提假設的差異所在。
此時教師能否立即整理出各方意見的脈絡、前因後果及各種主張背後隱藏的前提假設、並提出有一定「高度」的問題,關鍵完全繫於其對相關學理的掌握與內化程度。因為學生發言內容極為分歧,通常也不完整,主持人必須在澄清其發言內容後,立即從本身的「知識庫」中,蒐尋出相關或相對應的學理來解讀或補充這些發言內容,並利用這些發言內容來「活化」自己的既存知識。「發言內容」、「個案教材」,以及主持人的「知識庫」三者密集互動後,再形成主持人的觀點。
然而在啟發式個案教學的理念下,教師即使形成了更高明的想法,卻不應直接將想法講出來,而應該將這些想法,轉化為提問,引導學生朝這些想法的方向去思考。
此一過程可能只有數秒鐘,在這短暫的時間裡,面對一大班學生期待的目光,教師所能依賴者,唯有自己過去的所學而已。有些教師沒有耐心聆聽學生完整的發言;有些則習於權威式教導,在聽完學生簡短的發言以後,就提出「正確的觀點」,或直接介紹相關的學理,這些做法都會減低個案教學的特色與基本價值-「啟發思考」、「建構知識」。
事實上,教師從聆聽各方意見中,針對當下的發言內容整合出道理,並提出啟發性的問題,比直接提供標準答案,需要更多更廣的學術基礎。而且每一次的師生對答,答案雖然未必是最佳的,但卻分分秒秒都在教學雙方的腦中展開一段知識的探索的歷程。

本文于2012年刊載於《今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