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腦中的知識庫

   每個人腦中都記得或隱約記得許多「因果關係」或道理、做事的方法、各種成敗經驗、對世間各種人與事的認知,以及許多曾經聽過、想過或用過的「解決方案」,當然也包含了來自教育或人生經驗所累積的各種價值觀念。這些可以統稱為「廣義的知識」。雖然在更精準的定義下,「知識」應不同於「資訊」,也不應包括價值觀念在內。
這些廣義的知識都是來自從小到大的讀書、聽課、見聞與生活體驗,形成了我們自己個人所擁有的「知識庫」。知識庫愈深愈廣,就知道得愈多,對思考和決策當然有幫助。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目的就是要努力充實知識庫的內容。
每個人的知識庫容量不同,讀書多少、讀書是否得法、人生經驗的多寡,甚至天生的記憶力,都可能影響知識庫容量的水準。除此之外,常常從知識庫中去「存取」、「組合」或「整合」這些知識,也可以大幅增加知識庫的效率甚至內涵。
所謂「存取」或「整合」與解決問題的過程有關。當我們遇到問題時,勢必藉助於自己的知識庫。第一步通常需要依靠知識庫中的知識,對當前的問題進行詮釋或解讀,並試圖在知識庫中找出答案。然而除非是十分例行性的問題,否則未必找得到現成答案,因此必須在知識庫中不斷「搜尋」相關的知識,再將搜尋所得的各方面因果關係、資訊、經驗等,經過選擇與驗證之後加以整合,整合出來的解決辦法在實施後還應該驗證或反省其正確程度,以期將來遇到類似問題時能擁有更好的知識搜尋與整合方式。
經常針對問題,努力從知識庫中進行存取、搜尋、整合,不僅可因熟能生巧而提升效率,而且因為經常操作,也逐漸建構出自己的觀念架構或「編碼系統」,使這些廣義知識的存取、組合、聯想更為靈活。
有些人讀書多卻不會活學活用,原因就是平時很少用;有些人讀書不多但在決策或執行上十分精明能幹,就是因為經常在腦中進行存取、搜尋、整合這些活動。工作歷練以及「做中學」背後的道理都與此十分有關。
商管教育中的個案教學,就是希望提供學生成本相對低廉的工作歷練。個案背景形形色色,管理問題變化無窮,教師引導學生針對問題,從各種角度不斷的去想、從自己知識庫中去從事解讀、搜尋、整合、驗證,這是活化知識庫最有效率的方式。
其實任何實用學科,如果在學習中少了這一部分,則無論讀多少書、聽多少大師的演講,其知識庫再豐富,也很難活用。
 
●本文于2015年刊載於《今週刊》

為什麼要教育消費者

   傳統上都說「顧客永遠是對的」,為什麼現在有人主張要「教育消費者」呢?其實此一做法不僅有道理,而且還可能創造有利的商機。
當產品相對單純,業者行銷手法還未如此複雜之前,消費者採購決策的理性程度應該比較高,因此業者應努力配合消費者的需要來提供適當的產品與服務。但當產品本身日益複雜,加上其附加的服務、保證、維修、保險、分期付款等廣義的產品內涵,使其在價值與成本方面的關係逐漸模糊,消費者要做到理性採購,就不太容易了。況且現代行銷手法千變萬化,創意無窮,甚至在基本動機上根本就是希望弱化消費者的理性程度,進而做出對銷售方短期有利,但對消費者未必值得的決策。
物極必反,所謂教育消費者,就是主張企業應協助消費者更明白產品及其周邊服務的內涵、它們真正的價值,並協助消費者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的是什麼。
企業開始這樣做,未必是為了社會責任或公益,而是想針對競爭者的行銷手法加以破解,免得自己顧客被對方所惑。
但競爭者也必然有回應,於是會針對原先「教育者」的行銷手法,以彼之道還諸彼身。每家企業各自的「教育」重點縱有不同,但眾多企業爭相「教育消費者」的結果,肯定會使消費者更加理性與精明,愈來愈明白這些產品及其附加設計或服務對自己而言是否需要、是否值得;哪些行銷上的做法是真正在傳達消費者所需要的資訊,哪些只是亂人耳目的花樣而已。此一發展結果應屬十分正面。
這讓我們聯想到近來十分紛擾的食安問題。食安教育的責任,究竟應屬於政府、公會、學校?還是應該由消費者自行負責?我認為這其實是真正關心食品安全的業者,可以大大發揮的機會。簡言之,這些有良心的業者,應該結合起來,經由各種管道,用心教育消費者有關食材、添加物、檢驗標準等方面的實用知識,讓消費者看得懂標籤說明、知道如何自行進行簡單的檢測等。這不僅有助提升企業形象,而且消費者食安知能提高後,肯定會加速淘汰不良業者,因而有助於這些重視食安業者的業績成長。

         ●本文于2015年刊載於《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