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資源提升外語能力

   台灣許多產業已經到了非打「亞洲盃」不可的階段。到國際上發展,首先要面對的是語言問題,我們的年輕人除了尚能用英語溝通之外,能運用其他外語的人極少,因此走向國際化的企業不得不設法聘用華僑、僑生或外籍留台學生來解決此一問題。
其實這些都只是短期權宜之計,長期而言,外派人員還是應以台灣本地人為主,因此他們的外語訓練成為一項關鍵課題。
我認為招收並充分運用這些國家的留台學生,是解決此一問題最有效率的方法。簡言之,即是各大學應該前往這些國家以優厚的助學金招收優秀青年來台灣讀大學,第一年密集教導或強化他們中文的聽說讀寫能力,同時讓他們學習「如何教外語」;第二年起即成為該一語文課程的教學助理。這些外語課程可由為數不多的正式教師擔任,台灣本地學生來選課,所繳實習費可以支持這些外籍教學助理的助學金。由於教學助理人數多,可以快速的協助大家掌握該國基本的語文能力。
此一方案優點如下:
首先,提供助學金有可能招收到更優秀的外籍學生;其次,外籍學生到台灣以後不必因經濟壓力而到校外打工;第三,台灣學生在校即可學習外語,不必出國,花費有限而且有學分;第四,有教師主持,可確保教學方向及品質的水準;第五,修課學生畢業後,因為已跨越了初階的語文門檻,不僅易於求職,而且在外派後可以更快進入狀況;第六,制度化的促進本國學生與外籍學生的交流,建立長久感情,可以更落實「招收外籍學生」的真正目的。
此一做法比聘請一些外語博士來成立學系更快、更有效率。而這些「外國」,除了亞洲各國之外,中南美、東歐等這些我們企業將來有可能前往發展的國家,都可以包括在內。
此一做法對廣大企業界以及志在四方的年輕人而言,都將極有價值。如果「現有規定」不允許,則應努力突破這些過時的規定,以免錯過寶貴的時機。
「提升大學裡外籍學生比重」是教育部推動的政策,但若未善用這些資源,甚至他們來了以後並未與本國學生密切交流互動,是十分可惜的。

        ●本文于2016年刊載於《天下雜誌》 

提升大學生英文程度的方法

   近來許多人關心提高大學生英文程度的方法,也有不少學者寫文章提醒大家英文能力對國家及個人競爭力的重要性。我個人認為英文能力十分重要,而且認為提升大學生的英文程度,也不只是英語授課一種途徑而已。
五十年前我考進政大企管系。當時課程安排十分自由,各系享有相當的自主性,因此在系主任任維均教授的規劃下,企管系可以充分落實英文能力的強化。
我們大一、大二每學期各有四學分的英文課(每週兩個上午),精讀課本,並由鈕李琳教授全程以英語授課,每週另有課外閱讀,而且要用英文寫摘要報告。鈕老師學問好、要求嚴格又有愛心,上課時偶而會要求學生起來回答問題,因此我們上課時都感到壓力很大。當年各校受教於她的人很多,而她人生最後的日子幾乎全都給了政大企管系,是我們的福氣。
大學前三年每週還有兩小時英語會話,同學分成小組,由美籍教師上課。此外大一有四學分英文文法,大二有四學分英文作文,大四還有商用英文。
在課本方面,在系主任要求之下,主要課程大部分都用原文課本,包括經濟學、會計學、數學、行銷學、管理學、工業工程、作業研究等,我們都必須用心研讀原文課本。其中大一經濟學除了每章要交英文摘要之外,甚至要求考試時一律以英文作答,以中文作答不計分。
在這樣的訓練之後,我到美國讀MBA的第一學期,在聽力上還感不足。當時個性比較積極外向,為了強化英語能力,除了平時儘量找美國人聊天講話之外,也參加了許多次學校安排的外地家庭住訪,了解美國一般人的生活與想法。
在讀博士班時,由於我主修的「策略」和「組織」這些領域,用到的數學或統計很少,大部分的學習與研討都必須依賴文字閱讀,尤其是經典的書籍,讀起來十分辛苦,理解力及速度都是問題,但讀過許多這類書籍以後,才漸漸體會到美國學者如何用英文來思考與表達較為深入,或邏輯嚴謹的論述,而這是與「會話」層次完全不同的。
回國後不久,曾應邀至馬利蘭大學台北分校(主要是為在台美籍人士進修學分之目的)以英語授課一學期,待遇不錯,值得為這門課特別準備。後來因為斷交,該校結束在台業務,我從此再也沒有使用英語授課。四十年來,我的觀念、詞彙,以及論述推理方式都已經高度「本土化」,很多知識的內容也不是來自英文的文章,因此已經很難用英語來上課了。
提升年輕人英文能力刻不容緩,多管齊下,效果才更顯著。

       ●本文于2016年刊載於《今週刊》